2)第363章 苏学士的两张脸_宋成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思忖,“咱们先说司马光吧……其实最初的时候,他也觉得需要变法,甚至还推荐过王舒王……他们那一代人,大多因为西夏立国,感受到了奇耻大辱,有奋发图强,变法兴国之心。”

  “哦!”岳云迟疑道:“那,那为什么他又跟王舒王成为了新旧两派?”

  “这就要提到变法推行之后了,王舒王的种种新政,激起了许多守旧老臣的反对,其中也包括司马光,而且司马光还有个理论,他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赵桓笑吟吟看着岳云,“听懂了吗?”

  岳云挠了挠头,“貌似懂了点,司马光想跟以前一样,对吗?”

  “嗯,那你说彼时的大宋需要改变吗?”

  岳云郑重点头,“应该需要改变……不然怎么会谁都打不过?”

  赵桓咧嘴一笑,“是啊,你都能想清楚的事情,哪里有什么复杂的?”

  岳云更糊涂了,“那,那为什么吵了这么多年啊?他们闲得慌?”

  赵桓深吸口气,从争吵的内容来看,的确是闲得慌……但是古往今来,比这个无聊的争吵,还有的是,甚至不只是争吵,打了上千年的,也不是没有。

  赵桓戳着岳云的小脑袋,意味深长道:“所以说啊,决定人们行为的,不是脑袋,而是屁股!屁股坐在哪边,自然会向着哪边的。”

  赵桓说完,转身往后面走去,岳云低头沉吟,突然抬头,“官家,官家向着哪边?”

  “朕自然是在万民百姓这边,是在江山社稷这边,是在长治久安这一边!”

  曾经的赵桓,还承受不起争论带来的撕裂,大宋朝也承受不起,伴随着北伐初步胜利,至少赵桓有胆量面对这个问题了。

  争吧,让你们三派敞开了争,看看最后能争出一个什么结果来!

  赵桓不知道的是,此时正有个苏轼的同乡,出离蜀地,跋山涉水,赶往京师。

  这个年轻人叫虞允文,他家的祖上是唐初名臣虞世南,虞允文的老爹也是朝中官吏,按照过去的经验,他是可以直接恩荫入仕的。

  虞允文也是这么打算的,既然能躺赢,又何必奋斗呢!

  而且留在家中,还能孝养双亲,其乐融融,有什么不好啊!

  由此可见,虞允文的志向绝对称不上远大。

  奈何凡事都有意外,赵桓掌权之后,自然是不断调整规矩,恩荫什么的,根本不存在的,对待地方官吏也十分严苛……虞允文的老爹就因为军粮失期,被罢免了官职。

  一夜之间,少爷当不成了不说,家业中兴的重担都压在了虞允文的肩头……这回想躲都躲不过开了。

  他只能乘船出蜀,一路顺流南下……说起这条水路,还真是神奇……李白曾经走过,几十年前,苏轼也曾经走过。

  如今虞允文追寻着前辈的脚步,也离开了巴蜀,辗转进京……他的目的很

  请收藏:https://m.xbqu.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