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90章 天道与人道_神话三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先祖在稷下学宫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了天道的秘密。陛下,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荀彧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写了一个天字,然后目光炯炯的看着刘辩。

  刘辩疑惑的看看荀彧,又看看那个字:“你这是测字么?”

  荀彧眼神一闪,他不知道测字是什么意思,但是他略一思索就明白了,点头道:“差不多吧,从六书的角度来看,陛下看到这个字,能想到什么?”

  汉代有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本字典——《说文解字》,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六书的理论,对字的结构予以分析。这个理论一直用到后世,以汉语为书面语的人大多都能理解这种成字理论。刘辩也不例外,他试探着说道:“天是二人?”

  荀彧眉心微蹙,摇了摇头:“天字不是二人,而是一大。”

  “一大?”刘辩不服气:“为什么不能解为二人?”

  荀彧诧异的看着刘辩:“天字中哪有人?”他说着,又在旁边写了一个篆书“人”字,刘辩一看就明白了。汉代虽然已经通行汉隶,但是学者认可的文字之源还是篆书,不论是考据还是辨义,都以篆书为准。而篆书中的人是一个侧身而立,俯首躬腰的形象,与汉隶中的一撇一捺根本不是一个字。

  “天者,太一也。”荀彧接着解释道:“天道,就是一大,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个一,就是天地人一以贯之的王。”荀彧又在地上写了一个王字,“现在的解释是王乃天子,可是在以前,王就是天。”

  刘辩心头一动,他想起了荀彧说过的那句话,“天道,是以万民奉一人,人道,是以一人奉万民。”原来出处在这里,所谓的天道,其实就是绝对的专制,绝对的独裁。王不是天子,就是天本身,所以天才是一大,王才是天地人一以贯之。

  见刘辩色动,荀彧的嘴角微挑,有几分苦涩,又有几分欣慰。“陛下,这还不是最后的真相。天字还有一层更残酷的意思。”

  刘辩的眉毛挑了起来:“这还不够,还有更残酷的?”

  “是的。”荀彧又写了一个“夫”字,然后用手抹去夫字出头的部分:“天者,夫去首也。”

  刘辩心里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这是什么意思?”

  “天道的一个重要核心,就是祭天的时候要杀人,杀人以殉,动辙以百数,甚至以千万数,而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祈求上天对王的垂怜,让他继续以一人治天下。”荀彧有些激动起来:“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来自人殉这种祭祀礼仪制度。人殉制度起自蒙昧,盛于夏,至周而衰,战国时便成了一种野蛮落后的象征,记载曲指可数。之所以会有这种变化,就是因为儒

  请收藏:https://m.xbqu.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