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五十五章 预备唢呐曲憋大招_盛唐陌刀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成了胡璇舞和胡腾舞。皇帝和民间自己也许都意识不到,他们正在慢慢地遗弃从贞观到开元初的尚武精神。

  从府兵制发生问题逐渐废弛以来,民间对军人这个职业也开始逐渐变得轻视。“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不知是从何时流传出来的,但在这个时候就有这种趋势了,再加上唐后期藩镇之祸,然后又有五代十国,等到了北宋开始,以文制武已经是政府和民间常识了。

  可以看看现在中央宿卫的龙武军中和右骁卫和金吾卫中都充斥着什么人,玄宗补充制定兵员时,本要求关中良家子参与招募应征,还要进行一定的体能测试和军事素养测试,但实际上落实下去呢,良家子弟多数不愿意入军,花钱买一些地痞流氓代替名额,等到安史之乱发生时,京畿警卫部队多不能负甲,也就是说连最基本的负甲行军都做不到,可见他们糠到了什么地步。

  从今年开始从地方往边疆输送的兵源也有了问题,多数不堪为用,安禄山也有了借口,给皇帝上表说从南方和中原招募来的人身体羸弱,还有许多逃兵,他建议从河北本地招募,这样将士出自本地,也没有了思乡之苦,可以更加安心地替圣人开疆扩土。

  像这样昭然若揭的用心,皇帝很痛快地就答应了。

  扯远了。

  李嗣业若是想要借乐曲来扫荡长安如今的靡靡之音,他就必须把唢呐慷慨激昂的那一面展现出来,能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电影黄飞鸿中无人能够超越的BGM《男儿当自强》了,香港鬼才音乐人黄霑从十几个版本的古曲《将军令》中提炼改编出来的乐曲,而将军令的古曲最早源自西汉,而流传到今日的就是起源于大唐的这一曲,当然流传过程中变化有很多。

  他特意去听了听皇室宫廷版本的将军令,是古筝和琵琶版本的,曲调时而舒缓激烈,时而轻柔畅快。表现了将军出战前升帐发号施令的那种急促感,但它在宫中的的地位不及《大阵乐》,也不及《秦王破阵曲》,更不及唐玄宗的《羽翼霓裳曲》。但是《将军令》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流传,无数的曲艺家不断修改,然后再由黄霑脱胎重编,定然能在花萼楼会起到振聋发聩的功效,这种现象是不是应该像牛胃般对音乐养分超越时空的反刍,逆向的循环本身就是一种神奇。

  他玩唢呐之时最喜欢的就是这支曲,只要唢呐声开始鸣奏,立刻给人头皮发炸的超燃感,也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势。他虽然现在技巧变得生疏了,但距离天长节还有七个多月,有的是时间打磨。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挖掘记忆中的东西,如牛皮大鼓的鼓点节奏,古筝伴奏的急促,还有横吹的笛子,由于时间相隔了一千多年,乐器的音色也大不相同,都需要不断改进。

  做好计划之后就应该招募乐队了,先是在军中寻找鼓手,这个难度不大,军中的鼓手都是能量级别的,能用最大力气将鼓声传到前方将士的耳朵中,使他们士气高涨,永不退却。还要张罗做四面新鼓,为什么要做四面呢,因为花萼楼的空间不小,让四面鼓分别占据四个方位,使得声音穿透四面八方,然后折射回来。

  他还要找一个横吹笛子的笛子手,幸好庭州、高昌这地方胡乐盛行,而且有河西流传过来的《甘州八声》。民间的高手不计其数,他派人多方寻访,终于在敦煌张氏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乐师,吹笛子的技术已趋化境,估计和在梨园的曲部大家李谟不相上下。

  但是还缺一个弹琴的,这类高手多出自中原和南方,在河西北庭这类胡乐盛行的地方,很难能找出这样一个乐伎。

  比起这些高手来,他的唢呐技术还有很大缺陷,为了不至于拖后腿,他要每日到城外的河边练习曲子,为了博取皇帝青睐换得官位,也是拼足了劲头。

  请收藏:https://m.xbqu.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